网上有关“桃花扇底看南朝(关于桃花扇底看南朝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桃花扇底看南朝(关于桃花扇底看南朝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公元1718年的2月14日,正值桃花盛开的时节,一代戏剧大师孔尚任在山东曲阜与世长辞,享年71岁,闻知他辞世的消息,全国各地都竞相上演他撰写的名剧《桃花扇》以示悼念,一时间,大江南北便都是桃花树下《桃花扇》的盛况。
那时候,西方的情人节还没有传入中国,而《桃花扇》里的爱情故事,却让多少才子佳人为之心碎却又为之向往。因为剧中女主角李香君至死不渝的守护爱情,血贱定情诗扇,被杨龙友将血迹画成了桃花扇,也让桃花扇一时成了当时的畅销之物。
孔尚任,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也作东堂),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孔子六十四代孙,公元1648年生于山东曲阜湖上村,卒于公元1718年卒于此,可谓生于斯,死于斯。
他是清初著名历史剧作家,文学家。继承了儒家的思想传统与学术,自幼即留意礼、乐、兵、农等学问,还考证过乐律,为以后的戏曲创作打下了音乐知识基础。主要作品有: 传奇剧《桃花扇》《小忽雷传奇》、杂剧《大忽雷》等。其中以桃花扇最为有名。
世人习惯将他与写作《长生殿》的作者洪晟相论,并称为“南洪被孔”。是清朝前期照耀文坛的双星,也代表了当时中国古代历史剧作的最高成就,更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奇葩。 《桃花扇》的故事也在此后的数百年中持续上演。
孔尚任于清顺治十二年,也即是他八岁的时候开始入孔孟颜曾四氏学堂读书。求学期间便博览群书,但却偏爱于研究音律,常常利用课余时间钻研音律,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这让一心希望他走上仕途的父亲很是担心他会走上歧途。
似乎大才多不善于考试,这是个千古魔咒,在孔尚任身上也应验了,他临近二十岁才考中秀才,这已经比同龄人晚了,可偏偏还又在考乡试的时候屡屡不中,一直考了十多年都没有考中举人,他的父亲万般无奈之下,只得花钱给他纳捐了一个国子监生员。
这十多年间,他一直都在埋头读书和钻研音律,后来更是效法千人四处游历并在游览石门山时钟情于此,于是在三十岁时结庐于石门山中隐居。孤独清寂的生活让孔尚任有了不一样的思考,而抛开了一切俗世纷扰的孔尚任也在隐居期间写下了《桃花扇》的初稿。
直到三十五岁时,孔尚任才被族中长辈邀请出山,开始修纂《孔子世家谱》,并在孔庙里训练礼生、乐舞生,并负责监造礼乐祭器。直到他三十七岁那年的十一月十八日,康熙皇帝亲临山东曲阜谒孔庙行祭礼、游览孔林,由孔尚任为之讲经导游,受到康熙皇帝的称赞赏识。所以在十二月初一就接吏部授官报,被康熙皇帝特授为国子监博士。
从此,孔尚任便走上了仕宦之路,三十八岁时在国子监讲经一年后,又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到淮阳疏浚黄河入海口,并于四十岁时完成了《桃花扇》的第二稿。之后又返回国子监继续讲经。直到48岁才升迁伟户部主事,任宝泉局监铸之职。
52岁时,孔尚任第三次修改的《桃花扇》终于书成,前后历时二十余年。53岁时,三月初刚刚被晋升户部广东清吏司员外郎,可三月中旬就被罢官。在京赋闲一年多后,孔尚任于五十五岁回到了山东曲阜的老家,结束了这十多年并不如意的仕宦生涯。
回乡后,孔尚任一直就致力于教学和修书,也写下了不少的诗作,但直到他七十一岁去世时也再没有写出第二部《桃花扇》那样的巨著,或许很多人就是为了一部作品而生的吧。
桃花扇的故事其实并不复杂,在孔尚任隐居石门山期间,回顾明末的历史,却忽然看到了秦淮河畔的青楼女子大多都坚贞不渝,以死报国,比很多自诩忠贞的文人名士更加言行一致,于是就选取了秦淮八艳中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故事写下了这本著作。
故事以明亡后的南明朝廷为背景,以李香君和侯方域的爱情传奇为主线,刻画了一批特性鲜明的人物,而青楼女子出身的李香君宁死也不愿意投降清廷,而世家出生而又饱读圣贤书的侯方域最后却选择了投降,这一戏剧化的反转也是孔尚任最想表达的东西。
可毕竟此时已经是清朝的统治,清廷对于反清复明的思想一直都非常敏感,而《桃花扇》的故事里那种宁死不降,示满人为外敌蛮夷的思想也是不能容忍的,虽然孔尚任最后将书中的满清人改成了“北人”,将史可法被满清凌迟处死改成了投河自尽,又将结局改成了李香君和侯方域再度重逢后被道士点化双双出家。
虽然如此,剧中的很多台词还是让清廷无法容忍,比如“儿女浓情一笔销,桃花扇底送南朝,扯碎扯碎一条条,再一番鲜血满扇开红桃,开红桃!”这不是明显是为南明唱挽歌,鼓动反清复明,公然要造反吗?所以孔尚任才会再晋升半个月后又被火速罢官。
至于为什么清廷没有因此兴起文字狱,也没有禁演《桃花扇》,那是因为康熙皇帝比谁都清楚,孔门不能灭,他刻意树立的“尊孔”大旗更不能砍,要让汉人承认满人的统治,就必须让尊孔兴儒的现象继续下去,所以,他虽然罢了孔尚任的官,但却没有继续追究。
而孔家自然也是明白皇帝心意的,所以孔尚任回乡后,孔家就可以将其边缘化,没有再让他承担什么大事,而在孔尚任死后,也尽量将其边缘化,淡化他在孔家的位置,在他的故居和坟茔上也找不到任何桃花扇的痕迹,直到满清灭亡后,才有人将《桃花扇》的书稿重新放进了孔尚任的故居中。
《鳣堂集》
鳣堂,即讲堂。孔尚任于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正月二十八日开始登上讲坛为国子监生员们讲解经义,次年七月初赶赴淮扬疏浚海口。而《鳣堂集》所收录的就是孔尚任在做国子监博士讲经期间所写诗篇。收录于孔尚任的好友邓汉仪编辑的《诗观三集》中。
《湖海集》
《湖海集》紧接着《鳣堂集》,收录的就是孔尚任结束讲随侍郎孙在丰经奔赴淮阳疏浚海口期间缩写的的诗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别集类存目》云:“尚任官国子监博士时,随侍郎孙在丰在淮扬疏浚海口。因辑其入淮以后诗文,自编此集,故以湖海为名。”共收诗七卷,文三卷,札三卷。
《岸堂稿》
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84年),文人蒋景祈收录编辑了《辇下和鸣集》共十三卷,均为当时在北京的有名诗人之诗作。其中选取孔尚任诗六十一首,编纂为《岸堂稿》一卷。岸堂是孔尚任于北京海波巷住所的书斋名,由名士王士禛书写,孔尚任也以之为号。
《石门集》
该诗集收录的是孔尚任因罢官而于康熙四十一年回乡后至康熙五十六年去世前的诗作。多为归隐田园后的游历之作,以写景和写实为主。
《长留集》
这大概是收录孔尚任作品最多的一部诗集,该集十二卷本收录孔尚任诗999首,始于《湖海集》之后,终于康熙五十六年,即孔尚任殁前的一年,收录了他在这二十年里的大部分诗作。吴之振序云:“闻孔、刘两公素未谋面,仅以诗调略同,订交水乳。甲午冬,始晤于淮上署斋,促膝三阅月,商榷风雅,欲尽搜近贤传稿,选为《长留集》,用存真诗,而先以所自著者,易手选定,以观旨趣之同。”
北固山看大江
孤城铁瓮四山围,绝顶高秋坐落晖。
眼见长江趋大海,青天却似向西飞。
送牧堂上人游五台
层崖翠接尉蓝天,百太清风待皎然。
古雪难消山北面,春莺懒到寺东边。
经色渡水何妨湿,衲袖穿花更觉鲜。
不比人间行路苦,离情也废一宵眼。
拜明孝陵
宋寝齐陵尽野莎,英雄有恨欲如何。
宝城石坏狐巢大,龙座金消蝠粪多。
瞻像犹惊神猛气,禁樵浑仗帝恩波。
萧条异代微臣泪,无故秋风洒玉河。
红桥
红桥垂柳袅烟村,隋代风流今尚存。
酒旆时遮看竹路,画船多系种花门。
曾逢粉黛当筵舞,未许笙歌避吏尊。
可惜同游无小杜,扑襟丝雨总销魂。
忆昔
忆昔春宵傍父兄,故园风景乍承平。城门吏放深更钥,楼下人听上界笙。
珠履贪游从雪涴,花灯不息任天明。谁知此夜来为客,渔火江村照独行。
折桂令·问秦淮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今日便是一代大师孔尚任的忌日,就让我们在桃花树下再次吟咏《桃花扇中》的名句,悼念这位戏剧大师吧,也但愿,桃花落处既是他的归乡之处!
~~~文中皆来自网络~~~
《桃花扇》小识的翻译。。。急求
《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生于1648年,山东曲阜人,孔子的六十四世孙。孔尚任于青少年之际,正值明清易代,战乱频仍。他目睹山河破碎,曾想隐居不仕。但后来清政权逐渐稳定,他也改变了初衷。当康熙皇帝到曲阜祭孔,他被选为御前讲经人员,受到皇帝赏识,以后奉召到京任国子监博士。跟着,被派往参加治河工作,在江南一带流连四五年之久。 在江南,孔尚任了解到人民的疾苦,结识了许多明朝遗老。凭吊过故国文物,思想上又起了激烈的变化。本拟在宦海扬名的他,陷入了深沉的反思之中,他回京后写出的《桃花扇》,正是经过体验反复思量的产物。 孔尚任为什么要创作《桃花扇》呢?他在《桃花扇·小引》中说得十分明白。这就是通过“场上歌舞,局外指点”,让观众“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达到“惩创人心,为末世一救”的目的。换句话说,孔尚任是要表现南明亡败的过程,总结历史的教训。 如何总结南明亡败的教训呢?出身于地主阶级、深受儒家封建思想影响的孔尚任,不可能全面、准确地分析南明的败亡的原因;受过清朝恩泽,而且处在民族问题上诸多讳避时代的孔尚任,也不可能秉笔直书满洲铁骑对江南的蹂躏。根据他的认识水平,他只能看到南明的灭亡,主要是因为福王任用了权奸。“权奸者,魏阉之余孽也;余孽者,进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帝基者也。”(见《桃花扇·小识》)因此,《桃花扇》虽涉及农民起义问题,但态度是错误的;也涉及民族斗争问题,但笔调是隐晦的。孔尚任只把一腔怒火,尽情向马士英、阮大铖之类的权奸发泄。整个戏,也只围绕着马、阮和复社文人以及平民大众的冲突而展开。不过,话也说回来,权奸误国,的确是促使南明复灭的重要原因。作者虽然没有全面地反映出历史的面貌,把握住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揭露出当时存在的尖锐的社会问题,提出了足以发人深省的历史教训。 南明兴亡,时间虽短,但也头绪万端,如果在舞台上一味罗列史迹,势必如断烂朝报,使观者味同嚼蜡。孔尚任则以李香君、侯方域的故事为经,以广阔的社会生活为纬,交织成南明时代的历史图景。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以侯、李定情的一柄扇子,牵动整个时代,“南朝兴亡,遂系于桃花扇底”。 《桃花扇》一开始,便写复社领袖之一的侯方域,在南京流连诗酒,爱上了江南名妓李香君,可是阮囊羞涩,两袖清风,无法如愿。那时候,阮大铖也在南京闲居,正受到复社文人围攻排斥,狼狈万分。为了讨好复社诸人,改变不利的处境,他拿出金银财物,请杨龙友赠送给侯方域,以便俟机拉拢。侯方域不晓得袖里乾坤,欣然接受杨龙友的馈赠,梳拢了李香君。 侯、李的爱情也和当时的党派斗争联结在一起了。
采纳哦
桃花扇》是一部以南明王朝的兴亡为内容的历史悲剧,共40出。故事写明末归德书生侯方域来南京应江南乡试,落第不归,寓居莫愁湖畔,参加了反对阉党的复社,后经画家杨龙友的介绍,结识了秦淮名妓李香君,两人萌发爱情,订婚之日,方域题诗扇以赠香君,作为信物。阉党文人阮大铖闻讯即出重金置办妆套,托其结拜兄弟杨龙友送给香君,意在拉拢复社文人侯方域。香君义形于色拒不让方域接收阮的馈赠。阮为此忌恨,乘左良玉移兵南京之时,诬方域内通左军;为避害,方域只身逃离南京投奔杨州督师史可法,为之参赞军务。崇祯在北京自缢后,奸臣马士英等在南京迎立福王,建立南明朝廷。昏王奸臣不理朝政、征歌逐舞、迫害复社文人。马、阮等人逼迫香君嫁给新任曹抚田仰,香君宁死不从,以头撞地,血染方域当年所赠诗扇;杨龙友采摘花汁点染成桃花图,是谓桃花扇。马、阮于赏心亭置酒赏雪,香君乘机骂筵以泄愤恨。方域回到南京,被阮捕获入狱。清兵南下,昏君奸臣出逃,方域出狱后在避难栖霞山时,与香君相遇于白云庵,在张道士的点拨下,他们双双出家入道。
该剧以侯方域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中心线索,展现了明末腐朽动乱的社会现实,暴露了南明小朝廷的昏庸与腐败,热情歌颂了敢于和权奸作斗争的高尚气节和爱国情感。李香君是中国古典戏曲中罕见的一个光彩照人的妇女形象。她不仅美丽聪明,而且正直刚强,明大义有气节,她有着鲜明的政治是非观,把爱情的关系和选择建立在政治的关系和选择的基础上,这是她比《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形象更高大的基点,也是《桃花扇》在思想和艺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之所在。该剧在结构艺术上的成就更为人称道,它以“一生一旦为全纲领,而南朝之治乱系焉”,终而达到“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创作目的。故而从思想与艺术上看,把该剧当作明清传奇戏曲的压卷之作,是不过分的。
《桃花扇》是中国清代著名的传奇剧本,作者是孔尚任,是他经历十余年三易其稿而完成的。此剧表现了明末时以复社文人侯方域、吴次尾、陈定生为代表的清流同以阮大铖和马士英为代表的权奸之间的斗争,揭露了南明王朝政治的腐败和衰亡原因,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通过侯方域和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表现南明覆亡的历史,并总结明朝300年亡国的历史经验,表现了丰富复杂的社会历史内容。《桃花扇》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形象体系;在艺术结构上,以侯、李爱情为线索,组织进多方面的社会矛盾,严整紧凑;另外,其曲辞亦流畅优美,富于文采。
该剧剧情是:侯方域在南京旧院结识李香君,共订婚约,阉党余孽阮大铖得知候方域手头拮据,暗送妆奁用以拉拢。香君识破圈套,阮大铖怀恨。南明王朝建立后,阮诬告侯方域迫使他逃离南京。得势的阮大铖欲强迫香君改嫁党羽田仰遭拒,香君血溅定情诗扇。友人杨龙友将扇上迹点染成折枝桃花,故名桃花扇。后,南明灭亡,侯、李重逢。但国已破,何为家?他们撕破桃花扇,分别出家。
关于“桃花扇底看南朝(关于桃花扇底看南朝的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森河]投稿,不代表中信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zx-sword.com/zhongxin/613.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中信号的签约作者“森河”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桃花扇底看南朝(关于桃花扇底看南朝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桃花扇底看南朝(关于桃花扇底看南朝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
文章不错《桃花扇底看南朝(关于桃花扇底看南朝的简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