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窑的发掘

网上有关“邢窑的发掘”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邢窑的发掘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邢窑是中国最早的白瓷窑址,白瓷的发明在中国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结束了自商朝以来青瓷独尊的局面,更重要的是为中国后世的花瓷生产尤其是彩瓷生产创造了条件。邢窑的白瓷产品精美、产量巨大,不论对中国还是对外国的物质生活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因此,从20世纪起,中外学者开始注意了对邢窑的研究。明清时代,中国出现了一些博古著作和陶瓷著作。如明曹昭著有《格古要论》、谷应泰著有《博物要览》,在这些著作中都提到唐代邢窑白瓷。中国学者对邢窑的真正研究,是从20世纪20年代之后开始的,作为中国第一代古陶瓷专家的吴仁敬、陈万里、傅振伦等都对邢窑关注有加,但所知的仍是一些“内丘白瓷瓯”、“邢瓯”一类的词汇,至于它的真正产地、范围、产品以及发展进程等很少被人提及。

从50年代初开始,中国的几代工作者便为解开邢窑之谜做着不懈的努力。陶瓷考古界的权威陈万里曾几次到内丘实地考察,未能发现邢窑,史学界专家杨文山等人50至70年代屡次到内丘、沙河、邢台等地考察,同样失望而归。1980年初,临城县陶瓷厂成立了“恢复邢瓷技术小组”,一年时间,小组在临城境内共查出包括祁村、岗头、山下等在内的古瓷窑址17处,神秘的邢窑揭开了一角面纱。1981年春,考古工作者在临城县召开了由中央、省、地、县和新闻部门参加的“邢窑与邢瓷艺术鉴赏会”,为邢窑之谜付出了几十年心血的老专家们在会上激动地表示,这标志着邢窑与邢瓷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取得的成就大大提高了考古工作者寻找邢窑的信心,调查工作进入冲刺阶段。1982年至1984年底,内丘县文化馆贾中敏等人在内丘县境内共查出邢窑遗址20余处,1987年,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为主组成的邢窑考古队开始进入内丘、临城工作,共对内丘城关、临城祁村、山下等处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约400平方米,出土52座灰坑,4座晚唐五代时期的窑炉,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隋代薄胎透影细白瓷的面世,为此后邢窑的精略分期断代及对邢窑不同时期遗迹遗物的认识、了解提供了可能。专家们不约而同地提出邢窑是隋唐北方白瓷的代表,对于中国陶瓷史的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他们提出:邢窑的发展特别是白瓷对邻近诸窑诸如定窑、平定窑等有很大影响。

杨姓取名有哪些好听的名字?

在河北,能与万里长城相媲美的举世公认的伟大民族文

化遗产,当属古代瓷窑中的“四大窑”,它们是:代表隋唐

北方白瓷的邢窑,列入北宋五大名窑之首的定窑,以白地黑

花艺术影响了南北一大批窑场的宋金磁州窑和世纪之交在国

内考古界引起强烈反响的井陉窑。它们在中国灿烂的陶瓷文

化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邢窑:中国最早的白瓷窑址

邢窑是中国最早的白瓷窑址,白瓷的发明在我国制瓷史

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结束了自商朝以来青瓷独尊的

局面,更重要的是为我国后世的花瓷生产尤其是彩瓷生产创

造了条件。邢窑的白瓷产品精美、产量巨大,不论对我国还

是对外国的物质生活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因此,从20世纪

起,中外学者开始注意了对邢窑的研究。明清时代,我国出

现了一些博古著作和陶瓷著作。如明曹昭著有《格古要论》、

谷应泰著有《博物要览》,在这些著作中都提到唐代邢窑白

瓷。我国学者对邢窑的真正研究,是从20世纪20年代之后开

始的,作为我国第一代古陶瓷专家的吴仁敬、陈万里、傅振

伦等都对邢窑关注有加,但所知的仍是一些“内丘白瓷瓯”、

“邢瓯”一类的词汇,至于它的真正产地、范围、产品以及

发展进程等很少被人提及。

从50年代初开始,国内的几代工作者便为解开邢窑之谜

做着不懈的努力。陶瓷考古界的权威陈万里曾几次到内丘实

地考察,未能发现邢窑,史学界专家杨文山等人50至70年代

屡次到内丘、沙河、邢台等地考察,同样失望而归……

1980年初,临城县陶瓷厂成立了“恢复邢瓷技术小组”,一

年时间,小组在临城境内共查出包括祁村、岗头、山下等在

内的古瓷窑址17处,神秘的邢窑揭开了一角面纱。1981年春,

欣喜不已的考古工作者,在临城县召开了由中央、省、地、

县和新闻部门参加的“邢窑与邢瓷艺术鉴赏会”,为邢窑之

谜付出了几十年心血的老专家们在会上激动地表示,这标志

着邢窑与邢瓷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取得的成就大大提高了考古工作者寻找邢窑的信心,调

查工作进入冲刺阶段。1982年至1984年底,内丘县文化馆贾

中敏等人在内丘县境内共查出邢窑遗址20余处,1987年,以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为主组成的邢窑考古队开始进入内丘、临

城工作,共对内丘城关、临城祁村、山下等处进行了发掘。

发掘面积约400平方米,出土52座灰坑,4座晚唐五代时期的

窑炉,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隋代薄胎透影细白瓷的面世,为此

后邢窑的精略分期断代及对邢窑不同时期遗迹遗物的认识、

了解提供了可能。专家们不约而同地提出邢窑是隋唐北方白

瓷的代表,对于中国陶瓷史的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他们提

出:邢窑的发展特别是白瓷对邻近诸窑诸如定窑、平定窑等

有很大影响;邢窑的薄胎细瓷已基本上达到了欧洲“硬质瓷”

的标准,把薄胎细瓷的起源提前了近10个世纪。

定窑:北宋五大名窑之首

在北宋时代,“定汝官哥钧”五大瓷窑名满天下,而第

一者为定窑。定窑以白瓷驰名,其造型、装饰、烧造方法为

各地瓷窑所仿效,名扬天下的景德镇深受其影响,北京龙泉

务窑、山西平定等形成了定窑系;埃及、欧洲、东南亚的文

物遗址中都有定瓷的遗物,全世界的著名博物馆都以拥有定

器为荣……林林总总奠定了定窑名扬海内外的地位,于是中

国陶瓷界将五大名窑之首的桂冠戴在了定窑的头上。然而人

们却不知道,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几代考古工作者

为发掘定窑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心血,写就了多少鲜为人知的

故事。

20世纪30年代,中国陶瓷界的泰斗人物叶麟趾先生到曲

阳进行考察,无意中发现了曲阳的定窑遗址,年过半百的老

先生兴奋不已,马上向国内外考古界发布了定窑在曲阳的最

新考古学说。此后,小小的曲阳便开始迎接来自全世界关注

的目光和中外古陶瓷学者们的实地考察。50年代故宫博物院

三次派人到曲阳县调查,证实曲阳县灵山镇的涧磁村及东西

燕川村为北宋定窑遗址。1960年至1962年,河北省文物工作

队决定对涧磁村定窑遗址进行试掘,辗转数天,队员们才到

达这里,远远地一片白花花的“小山”便引起了队员们的注

意,那是什么?走近后所有的人都惊呆了,那些“小山”原

来是堆积起来的磁片堆,“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壮观的景

象”,平时见多识广的考古队员们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的感

叹。虽然仅是一次试掘,但成果也颇为惊人。地层中包含晚

唐、五代、北宋时期的文化堆积,晚唐灰坑5座,五代窑炉

1座,北宋残墙两堵和瓷泥槽2处,上自晚唐、下迄金元遗物

251件。

1985年,河北省考古工作者开始了对定窑最大规模的一

次发掘。与第一次试掘不同,此次发掘面积近2000平方米,

燕川村、涧磁村等7个地点的发掘工作同时进行,仅施工人员

就达几百人。收获是惊人的,窑炉、料场、水井、沟、灶、

灰坑等遗迹和大量瓷器、窑具及钱币、铜、铁、石、骨器具

相继出土,仅瓷片就有30万片,这在几大窑址的发掘中是极

为罕见的,而其中款识“龙”、“花”、“李小翁”等瓷片

属于首次发现。重要遗物如白釉卧女枕、尚药局瓷盒更是引

起了专家们的关注,尚药局是宫廷专司医药的部门,在全世

界只有一件尚药局文物标本流失在瑞典,1985年的发掘却出

土了数片标本,弥补了国内没有尚药局文物的空白,而且为

国内外的专家研究古代宫廷医药制度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定

窑再一次轰动了世界。1986年定窑就被确认为国保单位。

正是由于定窑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价值,近日有消息说定

窑将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对此最高兴的莫过于参加过定窑

发掘的几代考古工作者,正如刘世枢所说:“我们对文物进

行发掘或者保护的时候,根本不会去想这个遗址将来会怎么

样,因为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那是分内的事,而现在回头去

看,更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那些实实在在的工作为子孙留

下了一笔历史的财富。”

张志忠的“邢窑研究恢复第一人”——张志忠

1、杨钰泓(yù hóng)

钰:金属、珍宝、宝物、高贵意指自强自立、希世之珍、百年难遇。

泓:泓澈、泓然、泓宏、泓然意指清正廉明、宏材大略、胸怀宽广。

泓字具有大气,豁达,宏材大略的意思,与钰字搭配十分好听,寓指气度不凡、胸怀博大、作风清廉。

2、杨奕夏(yì xià)

奕:美貌、光明、奕赫、美丽意指高大俊朗、神采奕奕、美丽动人。

夏:清新、干净、热情、美好意指心情舒畅、明艳动人、乐观开朗。

奕字具有振奋,精神,神采奕奕的意思,与夏字搭配很好听,寓指精神矍铄、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3、杨立琨(lì kūn)

立:自立、立志、立业、顶天立地指顶天立地、建立功业。

琨:琨瑶、漂亮、瑶琨、琨玉意指白璧无瑕、价值连城、面容姣好。

立字具有自立,独立,立业,顶天立地的意思,与琨字搭配十分好听,寓指出人头地、事业发达、顶天立地。

4、杨倩菡(qiàn hàn)

倩:倩巧、倩影、美好指楚楚动人、国色天香、婀娜多姿。

菡:荷花、夸奖、赞许、幸福意指心地善良、交口称赞、幸福快乐、貌美如花。

菡字是指清廉,善良,赞许,幸福的意思,有倩字搭配非常好听,寓指心地善良、幸福美满、清正廉明。

5、杨启铭(qǐmíng)

启:启迪、开始、启发、启明指锦绣前程、高飞远翔、豁然贯通。

铭:铭记、铭刻、格言、杰出指博闻强记、远见卓识、出类拔萃。

整体的姓名在声调上采用的是仄仄平,所以读起来是很有节奏感的,很是好听,能够给人带来一种抑扬顿挫之感。其中启表示打开、开启的含义,由此看来,这个字在意义上是很具有正能量的。铭则是"深刻记住”的含义,也有纪念的含义。

邢窑,是唐代著名的瓷窑,五代(公元907-960年)时仍烧造。窑址位于邢台市所辖的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是中国白瓷生产的发源地,在中国的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邢窑遗址已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邢窑白瓷的制作工艺,经专家研究试验已摸索探究出来,并在其主要产地临城县被仿制成功,千年名瓷重新放出迷人的光彩。

——《邢窑·百度百科》

邢窑遗址发现的亲历者

邢窑是我国古代烧制瓷器的著名窑厂,是唐代烧制白瓷的中心。唐代以南方烧制青瓷的越窑(今浙江余姚)和北方烧制白瓷的邢窑最受人们推崇,大体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陆羽《茶经》这样评价:“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皮日休《茶瓯诗》写道:“邢窑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李肇《国史补》中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从唐代这些文献记载可知,唐代邢窑生产的白瓷,其质量是十分精美的。釉色洁白如雪,造型规范如月,器壁轻薄如云,扣之音脆而妙如方响。同时,也因其数量增多,又因其物美价廉,除为宫廷使用外,还畅销各地为天下通用。

星移斗转,物是人非。到了元代以后,邢窑却神秘地消失了。唐代邢窑遗址在哪里?成了近代古陶瓷史学研究的“斯芬克斯”之谜。从二十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中国的几代工作者便为解开邢窑之谜做着不懈的努力。陶瓷考古界的权威陈万里、傅振伦、冯先铭、叶喆民曾几次到内丘实地考察,未能发现邢窑,史学界专家杨文山等人50至70年代屡次到内丘、沙河、邢台等地考察,同样失望而归。

1980年初,临城县二轻局成立了“邢瓷恢复研制小组”,张志忠所在的陶瓷厂也参与其中。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小组在临城境内共查出包括祁村、岗头、西双井等在内的邢瓷窑址18处。1981年春天,张志忠首次与专家一起参加临城县祁村唐代邢窑遗址的挖掘。扒开1.5米厚的黄土,发现了60公分厚的瓷片堆积层。深埋在地下一千年前的一件件器物标本渐渐浮出,那“釉色洁白如雪”的细白瓷残件、那保存较完整的“瓣口瓣腹瓣足盏”、“平沿弧腹圆足托”、“短颈短流鼓腹执壶”、“提梁刻花马蹬壶”、“唇沿浅腹玉壁底碗”,让他惊叹,从此张志忠与邢窑结下不解之缘。

1981年4月25日至27日,邢台地区科委、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在临城县召开了由中央、省、地、县考古工作者和新闻部门参加的“邢窑与邢瓷艺术鉴赏会”,与会专家首先考察了瓷窑遗址,对出土器物进行了鉴定。大家一致认为,临城发现的瓷窑遗址,应是“唐代邢窑”或者说是“邢窑的一部分”,“至少也是邢窑的正统或亲支近派”。5月,新华社、人民日报、中新社、向海内外播发了《临城探寻到新的唐代瓷器窑址——出土的白瓷器物就是著名的唐代邢瓷》、《“邢窑之谜”的解开》等报道,将我国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公布于世。

1984年夏至1985年夏,内丘县先后发现邢窑遗址20余处。1987年至1990年,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为主组成的邢窑考古队开始进入内丘、临城工作,对所有已发现的窑址进行逐一调查核实,确定邢窑窑址21处。到2011年,确认邢窑遗址26处。

邢窑研究的三十年,是张志忠人生经历中最为重要的三十年,张志忠以亲历者的身份见证并记述了邢窑研究的几次成果:

1988年至1992年,邢窑考古队发掘了内丘县城区及临城县祁村、山下3处窑址,为邢窑的粗略分期断代以及对邢窑不同时期遗迹遗物的认识提供了依据。内丘县西关窑址出土了隋代薄胎透影细白瓷,这一发现将我国薄胎细白瓷的创烧时间提前了近千年,填补了中国陶瓷史上的空白。

1997年9月,邢台市文物管理处对邢台市顺德北路施工工地发现的隋代邢窑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首次明确了邢台市城区内也存在着丰富的邢窑遗址,出土的黑瓷筒瓦、板瓦、尖顶桃形器等建筑构件,是已知我国最早的建筑瓷器。对研究建筑瓷的起源提供了新的物证。

2003年5月至8月,河北省文研所对内丘县步行街(礼堂)建设施工工地所涉及的邢窑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一些唐代的细白瓷碗、盒、罐类的器物底部或盖子上,刻有“盈”、“官”、“翰林”字款,为各地遗址和墓葬出土的相应款识的白瓷找到了窑口。特别是出土的十余件“官”字款器物,改变了古陶瓷学界一直以来认为是定窑特有款识的观点,具有重大的考古价值。

2011年,邢台市文物管理处、临城县文管所对西瓷窑沟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不仅发现了金元时期的窑炉和作坊,而且还出土了大量的白底黑花与刻印花瓷器标本,特别是白底黑花瓷器标本,不但为邢台一带出土的相应瓷器解决了窑口归属问题,还反映了邢窑与磁州窑之间的交流与影响。

邢窑研究的佼佼者

1987年以来。张志忠相继发表了20余论文,出版了6部专著,从邢窑瓷器的工艺技术、装烧方法、装饰风格、化学组成等诸多方面,对邢窑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确定了邢窑烧造的地址及年代,解决了邢窑遗址之争。确立了邢窑隋代透影细白瓷在中国古陶瓷史上的历史地位,提出了“邢窑白瓷是对越窑青瓷的超越和发展”的观点,批驳了“邢不如越”的旧论,从而奠定了他在邢窑研究领域的权威地位。

关于邢窑烧造的地址及年代,张志忠认为:邢窑的烧造历史从北齐、隋代、唐代至五代、宋、金、元、明,源远流长。包括内丘、临城、邢台的窑址,均为邢窑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集中在高邑县北焦村以南(2011年3月,在此地发现初唐时邢窑窑址,当时高邑和临城为一县管辖,名曰房子县),邢台县西坚固村以北约七、八十公里,宽约三十公里的地带。解决了邢窑遗址“内丘”、“临城”之争。

邢窑白瓷在隋、唐时期最为鼎盛。在隋代,邢窑窑工不仅发明了白瓷,而且成功创烧了薄胎透影白瓷。这种透影白瓷薄处不足1毫米,瓷化程度很高。有的肉眼已分不出胎釉,达到了半脱胎的程度。而江西景德镇窑直到明朝成化年间,才烧制出同类瓷器。

为了弄清邢窑隋代透影白瓷的内在结构,张志忠请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透影白瓷残片进行化学分析,发现透影白瓷粘土原料中氧化钾含量很高,胎釉中引入一定量的钾长石,瓷坯中长石的配比量高达40%以上。这种采用石英—长石—粘土三元系统原料配制而成的古代陶瓷产品,胎釉硬度较高,与传统一元配方的瓷器相比,其质量有显著提高。我国北方地区富产高岭土,而且还有丰富的石英、长石等制瓷原料,加上邢窑高超的工艺,使得透影白瓷脱颖而出,光艳照人。张志忠认为,邢窑透影白瓷的物测结果,为“硬质瓷”烧成于中国提供了有力证据,把薄胎细瓷的起源提前了近10个世纪。

关于邢窑白瓷在中国古陶瓷史上的历史地位,张志忠认为:细白瓷的发明是邢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贡献。邢瓷窑场自北朝末期开始,到金、元之际,烧造的时间长达八百余年之久。它的主要技术成就就是创烧成功精细白瓷,结束了自商周以来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在中国陶瓷史上形成“南青北白”争奇斗艳的两大体系,标志着我国古代陶瓷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邢窑不但烧制出于青瓷完全不同的新品种——“白瓷”,而且不断改进配方,由一开始的粗白瓷向不用化妆土的细白瓷转变,质量迅速提高。到隋代中晚期,就已经能够烧制出符合现代细白瓷标准的产品。据计算,邢瓷的胎质和釉质,是经过1320℃以上的高温烧成的。邢瓷的物理性能,与现代世界制瓷业最先进的所谓“硬质瓷”的烧成物理要求十分接近。邢窑从产品的种类上说已多于越窑,质量也有过人之处,因此,说“邢不如越”,今天看来是无法成立的。

让千年邢瓷重放异彩

2012年8月3日,张志忠带我们走进临城县普利街邢州窑陶瓷艺术有限公司。和公司一墙之隔就是临城县著名景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普利寺塔。

院内摆满了一排排制好的坯,瓶、壶、罐、坛,虽然还没上釉,却已显出它的古朴典雅之美。拉坯机旋转着,张志忠现场为我们表演拉坯,只见一团白色的胎泥在他的手中一会儿功夫便变出圆圆的瓶身,细细的瓶颈,圆润的瓶嘴,一个梅瓶便成型了。

张志忠深有感触地说:“别看拉坯才十分钟,我可是练了三十年的功!”

张志忠出生于临城县西镇村,1979年他高中毕业后,父亲问他想干啥工作,那时,农村做木匠活很吃香,他想到县木器厂学木匠,结果父亲把他安排在离家20多里的县陶瓷厂工作。没想到,这一安排却“歪打正着”,使张志忠与邢瓷结下一世情缘。

当年县陶瓷厂主要生产面盆和大缸等产品。因他长得瘦小,领导担心他没力气,搬不动大缸,便把他安排在厂美术组,负责设计、绘图和一些技术性问题。

当时,张志忠只知道瓷器是百姓和面、装米、吃饭等生活的日用品。只是因为厂里搞邢窑恢复研究工作,在祁村找到了唐朝细白瓷窑址,才使他真正爱上了白瓷。

邢窑遗址出土的白瓷器物,具有圆唇、短颈、丰肩和鼓腹的特点,状如花瓣,形如玉壁,色如霜雪。形体线条有直有弧,有行有止,有抑有扬。或一气呵成如飞瀑直泻,或轻拢慢捻若小桥流水。线条饱满酣畅,制作规整精细,釉色银白恬静。唐代邢窑工匠将玉石雕刻、金银器的造型艺术应用于陶瓷制造上,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庄重大方,雍容华贵,美不胜收。

邢窑白瓷,如大海一样浩瀚无边,如高山一样耸入云端,张志忠潜心钻研,倍感它的珍贵。他决心要传承白瓷的烧制技术,让千年白瓷重放异彩。

1981年4月,在临城召开的“邢窑与邢瓷艺术鉴赏会”上,一位北京的陶瓷专家说:“不解决拉坯技术,恢复邢瓷只是一句空话。”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张志忠。

北方拉坯工艺几近失传,于是张志忠慕名去了景德镇,他花2角钱买了一张参观古窑瓷厂的门票,在这里看到了拉坯的老师傅,可一打听让他傻了眼,这儿技术不外传。

经了解得知,这个厂办室主任是临城东镇人,他找这位老乡帮忙,可好说歹说厂长仍然不同意。于是,他在附近找了一个简陋旅店住下来,每天找厂长软缠硬磨,29天后厂长被他的真情所动,破例让他进厂学徒。他拜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退休的70多岁的拉坯大师程光逵为师,每天利用中午或晚上下班后的时间,用别人剩下的泥跟师傅学艺。师傅答应他每天跟着在自己家中学艺,又练了三个月,他初步掌握了拉小件坯的技术,便告别师傅,回到临城。

张志忠在做大件拉坯时又遇到了难题,于是,他又向师傅请教。师傅不顾年老体迈,从景德镇赶往临城,手把手教他,使他逐步掌握了大件拉坯的技术。他断断续续跟师傅学习不到一年,使他受益终生。

1981年12月,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来到临城考察邢窑遗址,张志忠做了一只花口深腹碗,送给路易·艾黎先生作礼物。

1983年,河北省轻工业厅成立了由临城县经委、唐山陶瓷研究所参加的河北省邢窑研究组,承担“邢窑恢复研究”课题。1984年,该课题又被列入轻工业部课题。1985年,张志忠被破格调入县文保所,之后,张志忠和有关专家在内丘、临城进行了大量实地勘查,确定了邢窑的窑址范围,并对实物和资料,从艺术造型、装饰技法、以及工艺技术路线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张志忠经过上百次试验,成功仿制出玉壁底碗、玉环底碗、平底碗、执壶、白瓷盒、白瓷瓶、白瓷坛等20多种产品。该课题于1987年1月15日顺利通过省部级鉴定。专家鉴定委员会认为“用手工拉坯成型,按照唐代邢窑工艺程序和造型装饰艺术做出的产品是成功的,达到了试制的目的,胎釉特点比较准确,基本接近唐代邢瓷的艺术水平。”

三十年卧薪尝胆,三十年打磨锤炼,三十年跋山涉水,三十年青灯黄卷。张志忠潜心研究邢窑文化,传承发展邢瓷精湛技艺,渐入佳境。终于在2010年登堂入室,蟾宫折桂。

张志忠的工作室,我们看到绘制在邢瓷上的瓷画,眼前一亮:“龙腾盛世”,群虾嬉游;鹰击长空,“大展宏图”;牵牛花开,“蒸蒸日上”;构图雅致,笔触清新,晶莹剔透,色彩斑斓。细细端详,落款为“李春造”。张志忠介绍说,李春造是河北巨鹿人士,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的第三代嫡传弟子,人称当代“虾王”。其精品佳构曾被故宫博物院、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收藏。这批瓷画由李春造创作,张志忠亲自烧制。为了把大师作品的意境完美地再现,张志忠在画纸上配色,突出质感,然后配瓷、配釉,先烧盘,再制版,再烧盘,经过上百次试验,用了上千个盘子,终于达到透明透亮的效果。虾王瓷画,邢州白瓷,珠联璧合,美不胜收。

如果把邢瓷比作张志忠的恋人,那么台湾地区著名词曲作家梁弘志的《读你》,便能恰如其分表达张志忠对邢瓷的深情:

……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象春天,喜悦的经典,美丽的句点。你的眉目之间,锁着我的爱怜,你的唇齿之间,留着我的誓言。你的一切移动,左右我的视线,你是我的诗篇,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在张志忠眼里,邢窑是一部永远读不完、读不懂的书,他用眼看,用心读,一次比一次都有不同的感悟,日新,日新,日日新。

在张志忠眼里,邢窑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每当他迷茫、困惑、无所适从的时候,他总是从邢窑那里,汲取营养、智慧和灵感。

在张志忠眼里,邢窑是一位女神,她美若天仙,夺魂摄魄。在她面前,张志忠崇拜得五体投地。总是恭恭敬敬,战战兢兢,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和不恭。

“我这一生注定离不开邢瓷了。”张志忠说。

关于“邢窑的发掘”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紫文]投稿,不代表中信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zx-sword.com/zhongxin/672.html

(17)
紫文的头像紫文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紫文的头像
    紫文 2025年09月25日

    我是中信号的签约作者“紫文”

  • 紫文
    紫文 2025年09月25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邢窑的发掘”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邢窑的发掘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邢窑是中国最早的白瓷窑址,白瓷...

  • 紫文
    用户092504 2025年09月25日

    文章不错《邢窑的发掘》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