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的故事

网上有关“竺可桢的故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竺可桢的故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毛泽东读了竺可桢的文章后很高兴,邀他到中南海面谈,幽默地说:“我们两个人分工合作,就把天地都管起来了!”

竺可桢从青少年时代起,就确立了以“科学救国”的志向。留学回国后,他看到中国没有自己的气象站,气象预报和资料竟由各列强控制,便著文疾呼:“夫制气象图,乃一国政府之事,而劳外国教会之代谋亦大可耻也。”在抗战爆发前的十余年间,他靠着水滴石穿的韧劲,不辞辛劳在全国各地建立了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观测站,初步奠定了中国自己的气象观测网。

此间,国内新军阀混战不息,南京政府和各省当局没有多少心思用于建设,竺可桢却在兵荒马乱中奔走。建立气象站的艰难确非和平时期的人们所能想象。在此过程中,他又同帝国主义者的控制图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竺可帧坚持全国所有气象电报都由中央气象台集中广播,并改原先用英国殖民者规定的英制记录为国际通用标准。1937年,竺可帧去香港出席远东气象会议,港督安排晚宴时竟然把中国代表排在末尾。竺可帧认为这是故意损害中国国格,绝不能容忍,便与另外两名中国代表一起愤然离席以示抗议。

全国解放后,竺可桢以很大精力关注中国的农业生产,想方设法利用气象学知识增加粮食产量。1964年,他写了一篇重要论文《论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其中分析了光、温度、降雨对粮食的影响,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许多设想。毛泽东看到此文非常高兴,专门请竺可桢到中南海面谈,对他说:“你的文章写得好啊!我们有个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工、管),只管地。你的文章管了天,弥补了八字宪法的不足。”竺可桢回答:“天有不测风云,不大好管呢!”毛泽东幽默地说:“我们两个人分工合作,就把天地都管起来了!”

现存的竺可桢日记从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连续38年一天未断,共计8O0多万字。他去世前一天,还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等

在科学研究中,竺可帧一丝不苟,喜欢事事躬亲。抗战期间,浙江大学几次迁移。虽条件极其艰苦,每到一地竺可帧总不忘收集资料,开展科研。学生们都知道,竺校长随身总带着四件宝:照相机、高度表、气温表和罗盘。他71岁时,还参加了南水北调考察队,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阿坝高原,下到险峻的雅砻江峡谷。他严谨的学风,深受广大学者推崇。

竺可桢自幼秉性温和,做事勤勤恳恳,有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和韧劲。他年轻时即掌握了英、法、德三种外语。解放后,年过六十的竺可桢根据工作需要又开始学习俄语,一直坚持到70岁,终于能阅读俄文资料。

从1917年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开始,竺可桢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其中又主要记录了气象研究的各种资料。由于战乱,只保存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的日记,共计38年37天,其间竟然一天未断!这些日记页页蝇头小楷,一笔不苟,共计800多万字,令人叹为观止。直到他去世前一天,还用颤抖的笔在日记本上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等数据。

竺可桢身为知名科学家,却一生过着俭朴生活。在抗战最艰去的岁月里,身为大学校长兼中央气象研究所所长的竺可桢有一年的年夜饭吃的竟是霉米,却把所长应得的几千元的救济费平分给其他同事。1974年初,病危中的竺可桢决定:把以女儿竺薪名义存的一笔钱作为党费交给组织。原来从1966年起竺可桢便以女儿名义把每月工资的三分之一存进银行,七年存款已达万元。这笔巨额党费,表现出这位气象学大师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天气学的发展历史

“爱”,做好班主任工作,首先要突出一个“爱”字。即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热爱教书工作,热爱自己从教的学校,热爱班主任这个岗位,热爱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只要有一颗爱心,才会有爱的奉献,才能干好自己所爱的事业和工作。

“勤”,做好班主任工作,要体现一个“勤”字。即勤了解、勤观察、勤发现、勤解决。这就要求班主任应做到腿勤、眼勤、嘴勤。要经常深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教室,勤与学生沟通,勤向科任老师了解,勤同学生家长联系,从而做到及时了解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解决问题于萌芽状态,不使问题与矛盾扩大和激化,不给管理工作留下隐患。

“细”,做好班主任工作要做到一个“细”字。首先了解情况要详细、要认真,全面观察和了解;其次发现问题要仔细,不让任何问题的蛛丝马迹逃过自己的眼睛;第三处理问题要细致,不能急躁、简单、粗枝大叶、甚至粗暴。必须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晓之以情,达到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使动机和效果、手段和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

“全”,做好班主任工作应注意一个“全”字。第一对班级工作要全面抓。班风、班纪、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要重视;都要搞好。不能只抓学习,放松或放弃其他工作;第二要面向全体学生。班主任对全班所有同学都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不能有男女之别、贫富之别、亲疏之别;第三对学生成长要全面关注。即不但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生理心理,要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严”,做好班主任工作,要把握一个“严”字。努力做到从严要求,从严管理,从严衡量。首先要严而有“章”,即要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其次要照章管理,即要严格按照校纪、班纪、“民约”办事,在执行过程中应做到严而有恒,善始善终,不能有头无尾,半途而废;第三要违章必究,即要严肃认真地处理一切违犯纪律的人和事,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四要严而有度,即要处理好严和爱的关系,管理和教育的关系。要从严爱出,严而有理,严而有格;要严中有爱,严中有情,使学生能够理解老师的严,接受老师的严格管理。

“法”,做好班主任工作,要讲究一个“法”字,管理上要有法,处理问题要得法,遇到问题要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要依法,即必须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各类教育行政法规、学生行为规范和学生守则、校纪班规等。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应因时、因地、因性别和性格的差异,采取适合各自情况且行之有效的不同方法,要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原理、方法和手段去管理班级、去处理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和矛盾。总之,要注重处理问题的效果,要注重方法的运用和效果取得的和谐统一。

“学”,做好班主任工作要注重一个“学”字。要做好新时期的班级管理工作,做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必须努力去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一要向书本去学,学习新的教育思想、现代教育理论、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以及管理艺术;二要向同行去学,要经常向管理有方、管理有道、管理有成效的优秀班主任学习;同他们互相切磋、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三要干中学、学中干,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班主任工作不断会有新的内容,也会随时产生新的问题,作为班主任就应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以适应其工作的需要和提高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心”,做好班主任工作,最后要归结为一个“心”字。即对工作要热心,对学生要有爱心,发现问题要细心,处理问题要精心,思想工作要耐心,做事情要用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真心想做好,真正要做好,且用心去做好,那么就能真正把班级管理工作做好,干得出色,富有成效。

天气学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的发展同手段和技术的革新,以及同的发展相联系,经历了4个阶段: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主要用地面等,分析各种气压系统及其天气分布,这属第一阶段。20年代以后,由于探空仪的研制成功而获得了高空气象资料,从而对的研究由地面扩展到了三维空间,这是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挪威气象学家提出了极锋学说,瑞典气象学家提出了学说。极锋学说概括了典型的极锋模型(包括气旋从初生、发展到消亡的生命史),指出在温带的移动性气旋内,有来自极地的冷空气和来自热带的暖空气形成的分界面,这种分界面称作极锋(见)。气团学说认为:中纬度的天气变化,是由于来自不同源地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当某地为某种气团控制时,往往出现某种典型的天气。而在两种气团交绥的地方,则天气变化往往非常激烈。20世纪30年代以后,天气学进入第三阶段。其标志是理论的提出和应用。1939年,瑞典气象学家通过对大量高空天气图的分析,提出了长波(行星波)理论,并发现极锋气旋是在长波的特定位置上发展起来的,气旋的运动和发展,都和长波有密切的联系。在此阶段里,天气学开始和动力气象学结合,除了广泛应用罗斯比的长波公式外,英国气象学家R.C.萨特克利夫和挪威气象学家S.佩特森在简化涡度方程(见)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判断地面天气系统发生、发展的条件。此外,芬兰气象学家对西风带大尺度天气系统的特性,美国气象学家C.W.牛顿对强对流风暴等做了大量的研究。美国气象学家H.里尔在热带天气分析、热带大气环流和的研究方面,都作出了贡献(见)。60年代以后,天气学进入第四阶段。由于高速电子计算机的使用,天气学和动力气象学的结合更加紧密。具体表现在对天气系统的数值模拟试验(见)和诊断分析(见)两方面,由此,对天气系统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由于气象卫星提供了人烟稀少地区(如海洋、两极、高原和沙漠地区)的大量气象资料,热带气象学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许多新的大气运动现象也不断发现。再由于等探测手段的不断改进,对、强对流天气的研究也更加深入了。

中国气象学家于1925年首先对中国天气类型进行了分类;沈孝凰于1931年对中国江淮流域的气旋作了研究;李宪之于1934~1936年期间对南半球和西北太平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初步提出了两个半球之间大气环流的相互作用;卢于1943年写出了中国第一本《天气预告学》,并对30~40年代的中国寒潮和台风进行了研究;以后,对中国历史上的特大暴雨、寒潮、高原气象学和的研究,对高空切断低压(见)、中国降水天气系统和中、低纬度环流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对和热带环流的研究,以及朱炳海对气团、锋等的研究,都对天气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关于“竺可桢的故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富察天瑞]投稿,不代表中信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zx-sword.com/zhongxin/741.html

(14)
富察天瑞的头像富察天瑞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富察天瑞的头像
    富察天瑞 2025年09月25日

    我是中信号的签约作者“富察天瑞”

  • 富察天瑞
    富察天瑞 2025年09月25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竺可桢的故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竺可桢的故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毛泽东读了竺可桢的文章后很...

  • 富察天瑞
    用户092510 2025年09月25日

    文章不错《竺可桢的故事》内容很有帮助